內容分級制
- 小(250字)=塗鴉牆(或轉貼連結的導讀):一個心情告白(小道)。
- 中(500字)=網誌(Notes):一則雜記,約在5個段落(行)左右。
- 大(1000字)=Blog/Site:當成一篇作文,約在5個段落(行)左右。
- 特刊=網站:類似【書】的概念,分單頁及多頁(有導覽)兩大類。
- 標題:簡短、吸睛,符合SEO原則(含關鍵字)。
- 內文:關鍵字分佈與密度,拋議題產生互動(問句),能吸引討論 (參考 Mr.6 做法 )
- 段落、縮排(項目)、粗體:5行左右要分段,多用項目標示(實例 )
- 要求:全型標點、引號、年代(貨幣)用數字、避免地方用語(注音)
- 圖(影)片要求:上下空一行,要縮排,大小(約300)橫豎要一致。
- 插圖方式:用網址方式抓取Picasa圖庫 (<img src=“http://…” />指令)
- 連結網址:善用Anchor Text,若有要用URL網址(由http://開始/),則單以行處理,同行前後要空白 (實例)
- 延伸閱讀 (On Page SEO):安裝 LinkWithin工具 (Blog類型要選Other)

AIDA是一種廣告上使用的行銷技巧(話術)。這使得傳統靜態的版面編排設計,開始有了時間的概念,因為這四項是有次序的:
- A - Attention (Awareness):吸引顧客的注意。
- I - Interest:起心動念,引發顧客興趣,透過展示特點、優惠、贈送等打動購買欲望。
- D - Desire:說服顧客,只要他購買這個產品,他的需求就會被滿足。
- A - Action:引導顧客進行購買行動(填寫表單或按下購買按鈕)。
1. Oh!? ----- A(Attention)
單純的在感官上吸引使用者注意。與路邊攤的大聲吆喝的道理相同。
2. What ---- I (Interest)
讓使用者明白這是什麼。給予使用者足夠資訊,讓使用者願意繼續將注意力放在此,以進行更多活動。如果使用者到訪之前,就會有基本知識基礎,如透過搜尋引擎來訪的使用者,則需要提供不同於其基本知識的其他資訊。
3. Why ----- D (Desire)
提供更多資訊,但這些資訊主要在協助使用者評估與權衡:是否需要繼續採取進一步的行動--如購買或下載。
- Benefit/Need (最大化對使用者的好處、利益。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也是一種利益--即便其需求是被強化或塑造的。)
- Cost (最小化獲得利益與滿足需求所需的成本。「Free、免費(金錢成本)」「三分鐘(時間成本)」等等都是一種傳達給使用者,採取行動所需的成本很小的策略。
如何採取行動。明確的行動指引是需要的。常見的策略,如:借助 Affordance 如,看到按鈕就讓人想按,等等。
這種原則之所以有用,是因為使用者視窗大小有限,無法一次看到全部的網頁內容;他通常只能先看到上半部,約550px-800px左右的高度(寬 1024px-1280px,非寬螢幕)。當他「願意進一步了解」時,才會往下拉動瀏覽器的捲軸,才會驅動其眼球找尋相關性的資訊。就是這樣些微的時間差,使得版面編排也能發揮說服的能力。
參考網站:AIDA 的頁面編排原則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